close

旅程背景

身處繁忙都市,每天在高壓的節奏中穿梭,加班和喧囂已成日常。我時常感到身心疲憊,渴望一個能暫時逃離壓力的角落,讓緊繃的神經得以鬆弛。某天在網上偶然看到臺東有一間結合動物陪伴與原住民族文化特色的咖啡廳民宿──「癒室 Healing Space」。店家的幽默提醒更是勾起我的好奇:「要先準備好心臟再來,因為你將被心臟爆擊」​。我不禁想,忙碌的生活中真的有這麼一處天堂,可以被滿滿的療癒感擊中嗎?帶著期待與一絲興奮,我決定踏上臺東之旅,尋找屬於自己的心靈綠洲。

台東火車站附近癒室入住評價 》台東住宿初體驗就遇到高水準

到達癒室的第一印象

一下火車站,我乘坐公車沿著稻田與山景前往臺東市區。告別都市鋼筋叢林,映入眼簾的是寧靜緩慢的小城風光。來到「癒室 Healing Space」門口時,外觀雖然低調樸實,但推開門的一剎那,彷彿走進了另一個世界:溫暖的大地色調充滿整個咖啡廳空間,淡淡木質香氣混合著鬆餅香氣撲鼻而來,讓人心神安定。

更令人驚喜的是迎接我的動物夥伴們——幾隻毛色各異的貓咪悠閒地躺在沙發和窗邊陽光下,有的見到生人也不躲,反而好奇地踱步過來用身體蹭蹭我的腿;角落裡一隻靈巧的狐獴直立起身,睜著又圓又亮的眼睛打量著我,模樣既俏皮又可愛。

我忍不住露出笑容,感受到緊繃已久的心在此刻開始柔軟下來。店主人熱情地上前迎接,輕聲招呼我先脫鞋換上室內拖,彷彿在說:“慢慢來,不用再趕時間了”。初來乍到的陌生感,在動物們溫暖的迎接和店家的笑容中迅速消融,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回到家的放鬆與安心。

台東火車站附近癒室入住評價 》台東住宿初體驗就遇到高水準

癒室的住宿體驗

被帶到房間後,我對眼前的佈置驚喜不已。房內設計融合了現代舒適與在地文化元素:潔白柔軟的大床上,擺著原住民阿美族傳統圖騰八角星的抱枕,深棕與米色交織的幾何圖案為空間平添一股文化韻味;牆上掛著當地手工編織的藤編籃和少數民族圖騰裝飾,與一旁綠意盎然的植栽相映成趣。整個色調以溫暖的木質和土地色為主,讓人有種被大地擁抱的踏實感,柔和的黃光檯燈和窗外投射進來的天然光線,覺得輕鬆自在:少了科技的干擾,可以更加專注當下的體驗。

台東火車站附近癒室入住評價 》台東住宿初體驗就遇到高水準

當晚入睡前,我特地下樓去和其他貓貓們道晚安:有的已經窩在貓爬架上睡著,小小的鼾聲讓人莞爾;有的見我來了,又撒嬌地湊上前要撓撓。我蹲在地板上和牠們玩了一會兒,只覺得心中滿是暖意。在這靜謐的夜晚,城市的喧囂早被拋諸腦後,只剩下此刻與貓咪相伴的寧靜時光。躺回床上時,一天的疲累早被療癒得無影無蹤,我帶著久違的安心感沉沉睡去。

台東火車站附近癒室入住評價 》台東住宿初體驗就遇到高水準

原住民的文化體驗

在癒室的第二天早晨,除了毛茸茸的好友們,我還迎來了一份精心準備的原住民風味早午餐。餐桌上擺滿了令人垂涎的在地料理:有用馬告山胡椒醃製的鹹香豬肉,搭配爽口的臺東在地種植生菜沙拉,也有刺蔥香茅舒肥雞,散發出獨特的香氣。配上一杯清新的洛神花茶,每一口都讓人感受到臺東土地的滋味與真誠。

用餐過程中,民宿主人還跟我分享著這些料理的來源:「這鹹豬肉用了我們原住民常用的調味料馬告,下酒一流哦!」他笑著說道。我驚訝地發現,原來在美味背後還藏著如此豐富的文化底蘊。 早餐後,店家替我安排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原住民族服飾體驗。民宿主人拿出各式各樣繽紛的傳統服飾:有鮮豔的刺繡披肩、黑綠交錯的圍裙、飾有羽毛和珠繡的花帽,以及代表阿美族的情人袋。她先是選了一件色彩斑斕的服裝讓我試穿,細緻的手工刺繡和亮麗的飾片在陽光下閃耀,沉甸甸地披在身上,彷彿能感受到衣服中傳承的故事。

我站在鏡子前,看著自己戴上花帽的模樣,不禁又興奮又感動。民宿主人一邊替我整理服裝,一邊耐心地講解每件飾品的意義以及部落故事——從衣服上幾何圖案代表的意義,到「情人袋」背後動人的情人夜傳統儀式。短短片刻,我彷彿上了一堂生動的文化課,對臺灣原住民族的生活有了更深入的認識,除了民宿內的餐點以及族服試穿文化體驗外,還可以請民宿主人代訂臺東當地部落小旅行行程,親身走入部落感受文化之美。體驗結束後,我依依不捨地脫下服飾,內心對這片土地生出了更多敬意和聯繫感。而貓咪們與狐蒙則不時穿梭在我的腿邊,那畫面溫馨而奇妙。

我喝著一杯臺東金峰鄉的洛神花果茶,感覺自己彷彿融入了這裡的生活節奏:慢下來,傾聽內心,也聆聽這片土地的聲音。這種深度的文化體驗,遠遠超出了我原本對「住宿」的想像,為我的旅程增添了厚度和溫度。

台東火車站附近癒室入住評價 》台東住宿初體驗就遇到高水準

癒室整體感受

離開臺東「癒室 Healing Space」的那天早晨,幾隻貓咪依依不捨地跳上在我行李箱上,好像牠們也懂得別離的滋味。我蹲下身逐一抱了抱牠們,心裡滿是感激。短短幾天的旅程,我的身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放鬆與療癒。回想出發前,內心被城市生活壓得喘不過氣;而現在,感受到的卻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平靜與滿足。在這裡,時間彷彿放慢了腳步,日常的煩惱暫時退場,我重新找回那久違的微笑和對生活的熱情。動物們純真的陪伴治癒了我的緊張不安,文化體驗豐富了我的心靈世界,兩者交織出獨一無二的回憶。踏上歸途時,我帶走的不僅是手機裡滿滿的可愛照片,更有一顆充滿能量與感動的心。日後每當生活再次讓人疲憊,我只要想起在臺東那段與貓咪、狐獴為伴,聽故事、看星星的夜晚,心中就湧起暖意。癒室 Healing Space這趟旅程於我而言,就像一場及時雨,滋養了乾涸的心靈土地。在往後的日子裡,這份療癒的力量將持續鼓舞著我,提醒我偶爾停下腳步、善待自己,因為忙碌之外,生命中還有如此美好的寧靜與共鳴在等待我們去體會。

民宿連結:

官網https://pasela.com.tw/

IG: https://www.instagram.com/healing.space_2023

訂房連結:https://lin.ee/aA4TsCz

民宿地址: 950臺東縣臺東市仁八街77號

 

荷,小時在我的書本里。 在僻靜的小山村里,沒有“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醉人景象,也沒有“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的閑適雅趣。第一次讀到荷,是在課本上。剛讀“小荷才露尖尖角,早就蜻蜓立上頭”時,心里只有零碎的字詞。再讀時,漸漸有了隱約的印象。后來通過學習,慢慢誦讀,心里對荷充滿無限的憧憬。 從那以后,我常靜立在田埂上。看著風兒慢慢拂過稻田,輕輕親吻飽滿的稻穗。我想,何時才能看到自家的田里也有書上的荷花,何時能看到那“荷尖初露”“蓮葉田田”。我的心里多么渴望,渴望有一天與它們邂逅。 等待是一種煎熬。荷依然留在心田,我卻不知不覺度過了自己的少年。長大后,我走出了山里。我滿心喜悅,心想自己終于能夠看到那迷人的荷。可是真正走出山里,卻發現荷還在書里,在課堂上。 周敦頤的《愛蓮說》讓我再次接觸了荷。它雖依舊在書里,可多了幾分色彩。老師的講解讓我漸漸懂得了荷的品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學習讓我加深了對荷的理解,可心里依舊空白。 中學偶爾回家,看到的依舊是在稻香彌漫的田壟間,鄉親們用那一把把霍亮的鐮刀伸進稻田,用我們熟悉的傳統模式年復一年地注解這希望的田野。我靠著松軟的稻谷堆,靜靜遐想——假以時日,荷開故鄉。 第一次真正見到荷,那是2015年仲夏。我與友人到魚池鎮玩耍。游玩期間,我提議友人一同前往“十里荷塘”。在車上,我興奮不已。腦海里滿是兒時的那個心愿。 車剛駛入“十里荷塘”,映入眼簾的就是那一大片一大片的荷葉。我和愛人下了車,攜手疾步邁進荷塘。 放眼望去,田田的荷葉肆意鋪撒,恰似深綠的紗巾密密地貼在一起。那荷葉密密地依著,大小各異,錯落有致。圓而碩大的葉子,像擎著的一把把綠傘;小巧別致的葉兒恰似天上的滿月。荷花并未縱情全開,偶有幾朵獨自盛放。盛開的荷花透著粉紅,仿佛浸染一般。那顏色從上而下,深淺不一,分布井然。含苞未放的荷花骨朵兒淺漏出點點粉紅,嬌羞地藏在那一大片綠意盎然的荷葉間。一絲絲陽光,寂然灑進這迷人的荷塘。在藍天的映襯下,荷更加格外鮮綠、明亮,荷花甚是婀娜迷人。這一方迷人的荷塘似乎比朱自清先生筆下的荷更加生動傳神,比詩詞中的荷更讓人顧盼流連。 站在這荷塘里,心被風兒輕輕撥動著。可愛的蜻蜓也醉在這靜謐的荷香里,隨著風兒慢慢停在荷尖上,停在我的心上——我相信,待到滿塘荷花盡開時,這里就如點起了無數的小燈,朵朵俏麗的粉嫩花盤,撒滿一池的璀璨。 微風輕躍,輕揚起愛人的發絲,悄悄掀起塘中輕盈的荷葉。荷葉之下竟是一塘浮萍覆蓋的綠水。浮萍布滿了整個荷塘,不容一絲縫隙。我撥開浮萍,底下是清澈的流水。水小心翼翼地滲著,看不出一絲動靜。我仰望高高挺立的荷花,頓然想起周敦頤筆下的荷。 可我低下頭,卻覺得有幾許莫名的悲傷。這悲傷來自腳下,來自那清水覆沒之下的淤泥。我想,大多的人們只會贊嘆荷的婀娜,與荷留影。可是有多少人讀懂了淤泥。淤泥陪伴著一朵朵嬌嫩的荷,縱然風吹雨打,可它不離不棄,依舊把荷的根緊緊抱在懷里。它就這樣無聲的陪伴,看著荷葉散開似扇,望著含苞的荷花盡情怒放,自己卻默默的背負著文人騷客的污蔑,遭受著世人的唾棄。待繁花殆盡,它依然把敗落的荷葉、凋零的荷花悄悄藏在自己的心里。 我憐憫這不能言語的淤泥,我要為它正名。它的一生是苦的,它把自己的一切都給了這迷人的荷,自己卻默默的背負著污蔑和唾棄。它們日夜承受著冰冷和酷熱,默默沉積著荷的“眼淚”。最后卻成就了別人,自己落得一身的污水。荷告別了它,只剩那一方冰冷刺骨地塘水。其實,荷花又何曾不是淤泥的“再生”。生活中,有很多人就如同這一潭靜默的淤泥。他們默默無聞,他們默默付出。為了心中的初心,為了那一朵朵“小荷”,他們甘做默默的無聲者。 此時,這一池荷香在我心里不再如書本、詩文里那么單薄,甚至有血有肉,豐富了許多。淤泥也不像詩文里描繪得那般污穢,反而似乎比青荷更偉大、更高尚。 我想自己也曾是一朵青荷,在我的成長路上,無聲的淤泥成就了我。未來的路上,我甘愿做那青荷下的淤泥。為那一朵朵青荷的盛開,固守初心。讓一荷清香浸潤我心,用淤泥的品質激勵我不畏前行。 初心未忘,一路荷香! >>>更多美文:優美散文

小溪在山谷中流淌,淙淙而歌。那歌是唱給水中的游魚聽的,游魚入迷了,佁然不動,俶爾遠逝;那歌是唱給谷中的花草聽的,花草沉醉了,隨著節拍搖擺;那歌是唱給岸邊的石頭聽的,石頭沉穩含笑,呈現出高山般的恢弘、盆景般的奇秀;那歌是唱給鳥兒聽的,兩只喜鵲落在水邊,靜靜聆聽,竊竊私語,歡喜點頭;那歌是唱給游人聽的,游人仿佛回到了童年時代,一會兒在水邊數魚,一會兒在巨石上攀爬;那歌更是唱給兩岸山坡上無邊的綠樹聽的。樹理解溪的快樂,在風中輕輕地應和,又派出一位高音歌唱家,嘀里嘀里地答謝,歌聲珠圓玉潤,在綠林中升起,在山谷間回蕩,一粒粒落在溪中,蕩起陣陣漣漪。 對岸山坡上,樹們排著隊,緊挨著,錯落著,一棵比一棵高,看不清每一棵的倩影,只看到厚重的綠色蔓延著,連綿著。此岸山坡稍緩,也滿是綠,濃濃淡淡,深深淺淺,明明暗暗,高高低低,層層疊疊,仿佛一位畫家的杰作。他先把調色盤上的每一格都倒上綠顏料,一格加點兒黃,一格加點兒白,一格加點兒紅,一格加點兒褚,一格加點兒黑,然后揮起畫筆,這兒一塊明,那兒一道暗,這兒一簇淺,那兒一點深。全是綠色,卻賞心悅目,百看不厭。 一處廢棄的農舍庭院,五六孔土窯,兩個土壘的煙炕,除此別無他物。農舍無院墻,對青山,臨溪流,院中有新安置的桌椅。坐此小憩,微風吹來,愜意無比。同伴說,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就住在這里,喝茶讀書,洗衣淘米,可好? 這是洛寧深山處一個以綠和陶瓷聞名的藝術小鎮。山路修成大道后,這里人頭攢動,歡聲笑語。從油菜花開出春天的金黃,到樹木染出夏天的濃綠,再到秋葉流光溢彩,游客絡繹不絕。 有兩位在小徑上鋪圓石路的山民,操著濃重的鄉音說,他們以前就住在這里,政府幫他們把家搬到了離這兒不遠的村里。后來這兒成了景區,土地租借給了景區,年年收租金,旱澇保收。在這兒打工,一天能掙60元。村民現在種高山牡丹賣種子,比種糧食劃算呢。他們的神情洋溢著喜悅與滿足,可能以前怎么也不會想到,這禁錮了他們腳步的重巒疊嶂會引來遠方的游客。 綠不只在這個小鎮。在洛寧的鄉間行駛,一排排樹連成無邊的絲帶,樹隙之間,隱約可見白墻紅門的農舍。那綠是潔凈明亮的,仿佛嬰兒清澈好奇的眼,在微風中陽光中閃爍。那綠是輕柔而富有彈性的,捏在手指里,會有軟軟嫩嫩的質感。那綠又像一汪汁液在微微輕漾,白色的云只要在綠海上空多停留幾分,也要被染成一條綠色的絲巾。 天空也被綠色切割著,變得細長而不規則,從樹蔭中擠進來的陽光,在道上灑下點點閃爍的光斑。我們的車像在綠海中行駛的船,似乎聽見嘩嘩的聲音,連聲音也是綠色的,周圍的空氣溫柔而清爽。綠意蠶絲一般輕柔,泉水一般清涼,染著我們的眼,潤著我們的心,漫入全身。恍惚中,體內也有一雙綠色的翅膀揮動著,在綠海中飛翔,讓人不由得希望這綠色的路永無盡頭。 一位在洛寧工作的朋友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最喜歡的工作,其實還是林業和教育,將來有一天希望到林場去植綠護綠。我知道他說的是真心話。青山長綠,清泉長流,就是為后代留下的金山銀山。我說,到時,我一定去林場看你去,看綠去。 >>>更多美文:空間美文

中國有許多朝代重視紅色。唐朝時,對紅色尤為重視。比如說,白居易在唐朝很有名,但是他當時的官是刺史,還不到五品,達不到用紅色的地位,所以皇帝賜他叫“賜緋”,賜一個近似于紅的顏色,就是緋紅的“緋”。白居易在《行次夏口先寄李大夫》中感恩地寫道:“假著緋袍君莫笑,恩深始得向忠州。” 白居易五十歲時,已經達到了五品官職,于是他寫詩云:“五品足為婚嫁主,緋袍著了好歸田。”從此,白居易可以享用紅色的物品,這就是皇權所允許的尊嚴、地位,而且從此他也可以回家安度晚年了。就是說,他達到了人生最高的理想狀態。平時我們所說的“紅人”“大紅大紫”,便由此而來。所以,別看一個簡單的紅色,你今天穿的紅色衣服,是白居易一輩子向往的顏色。 到了明代,由于當時國姓為朱,明太祖又是紅巾軍起事——當時起義軍通過戴紅色頭巾來證明自己身份,所以特別尚紅。朱元璋“太祖以火德王”,意思是明朝運當火德。赤為火之色,明太祖起兵南方,以火德興邦,火德尚赤,他又姓朱,與赤同義。所以尚赤。 而且,在中國,紅色還比較神秘。比如說,在民俗中紅色能鎮邪驅魔。有些地方,人在本命年要系紅腰帶,穿紅衣紅襪。因為,關于本命年,有一種傳說。據說,這一年的生肖守護神要去天庭參拜,你身邊就沒有神祇來守住你那孤獨的命運了,你就隨時可能遭到妖魔鬼怪的糾纏,而紅色能夠降妖辟邪,于是,自然就衍生出了穿紅色衣物的風俗。這樣,穿上紅衣紅襪,系上紅腰帶;讓紅色守護著自己,從大年三十開始,讓所有的邪魔都不敢近身。 在這種神秘的風俗中,紅色是能辟邪的。它為什么辟邪呢?因為紅是陽,純陽,所以紅色辟邪。為什么中國人喜歡大紅,就是這個原因。每個人的命運,不管是上至達官貴人,還是下至老百姓,他的命運都會有一些坎坷;所以,人們通過這種方式,在十二年一輪回的本命年中來辟邪,給自己一種心靈上的安慰。 此外,新年貼紅對聯,漢族婚禮中的紅嫁衣、紅蓋頭、紅蠟燭,新科的紅榜等等,說明紅色運用之廣,可以說不論何時何地,人們都要用紅色來增添喜慶氣氛。 >>>更多美文:生活隨筆

WD55CE58CWW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4jw77ra3 的頭像
    4jw77ra3

    林正謙的開箱推薦文天地

    4jw77ra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